7年時間,中國鐵路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鐵網絡,完成從90公里到394公里的三級跳,這組數字,西方國家花掉的時間是40年——狂奔的中國一度令世界瞠目,但其所付出的代價亦是如此慘重。 悲劇沒有旁觀者,在高速飛奔的中國列車上,每一個人都可能是乘客。悟往之不諫,知來者可追,此刻的高鐵以死亡和鮮血發出了警示,那么借“動車之慟”全面反思和追問高鐵發展,則是中國悲痛之余所必需。 高鐵七年:速度、激情與代價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楊梅菊發自北京一切似乎昭示著這一巨大的悲傷事件很快就要過去。7月25日清晨,慘劇發生后的第三天,就在兩輛列車追尾的同一條軌道上,D301次列車的車輪轟隆隆輾過,軌道橋下,7.23事故的肇事車殘骸尚未清理干凈。 7月26日,廣深高鐵開始試運行的消息傳出,預計列車時速將達每小時350公里,堪稱世界上最快的鐵路。終得趕在深圳大運會召開之前竣工,這一建設成就,無疑是中國近七年來高鐵發展史的縮影。 看上去,除了數字,一切從未發生,即使事故、死亡與鮮血,依然沒有改變中國追逐速度的腳步。 正如數字并非衡量中國鐵路的唯一標準,這次事故也許有理由被解讀為“中國必須要經歷的自我折磨”,然而若犧牲無法令我們放慢腳步繼而反思,那么多燦爛的數字也將失去意義。高鐵七年,除了速度和激情,理應也有代價和警醒。如果說有什么能讓7·23事件中犧牲的40條生命更具尊嚴,毫無疑問,那就是從生命本身出發,去重新打量和探討中國高鐵發展的模式。 生命由不得作假和蠻干 有必要重新說起7月23日,一年中極為普通而燥熱的一天。在北京這個晴朗的早晨,梳著馬尾辮的朱平和成千上萬名旅客一樣,前往北京南站。如果一切順利,這個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的大一女生,將在當天晚上19時42分回到她的故鄉溫州。由于年邁的父親因骨折住院,朱平沒有選擇坐28個小時的普快回家,她特意為自己買了動車車票。 在D301次列車發生的慘烈碰撞中,朱平的人生被齊齊折斷,這輛原本帶她回家的列車,把一切都撞毀了。 生命結束在同一時刻的,還有陳平的校友陸海天,這個戴眼鏡的清秀男孩打算利用這個暑假前往溫州電視臺實習,還有30歲、懷孕7個月的陳碧,還有有點微胖、背黑色包包的周愛芳,還有短發、大門牙的小姑娘黃雨淳,還有項余岸和妻子,他們的女兒小伊伊作為這起事件最后生還者,被稱為一個奇跡,還有D301次列車的司機潘一恒。在事故發生時,這位安全行駛已達18年的司機采取了緊急制動措施,在嚴重變形的司機室里,他的胸口被閘把穿透…… 據新華社消息,7月23日20時27分,北京至福州D301次列車行駛至溫州市雙嶼路段時,與杭州開往福州的D3115次列車追尾,造成D301次列車4節車廂從高架橋上掉落。目前死亡人數40人,受傷人數192人。遇難者中有10名女性,有外籍人士2人。部分生還者或父母雙亡,或妻兒皆散,自此苦海無涯…… 死亡就是這樣來了,最可恨的是它不是獨自而來。沒有人想到,中國高鐵高速上馬伊始便半路折戟,在月初短短5天連發6次故障引起爭議之后,終于有40人為此獻出無辜的生命,而稍早前,鐵路部門和高鐵專家關于“中國高鐵很安全”的論調還言猶在耳! 一切悲傷、憤怒和責問都是正當的,因為生命由不得作假和蠻干。如果說發展的代價是犧牲無辜者,那么發展的意義也許需要重新衡量。7·23之后所面臨的民意圍剿也許是中國鐵路改革中遇到的最為棘手的一次——曾經的技術難題、環評風波、資金缺口……每一道坎都無一不苦苦熬了過來,而這次危機觸碰的卻是群體生命的底線。 以往高鐵發生運行故障和安全事故,鐵路部門有理由把責任推給天氣原因、磨合期不夠等客觀因素,而這次動車追尾事故,雖然也是由于前車在遭受雷擊后失去動力停車,進而造成后面動車追尾,但其中暴露出的諸多問題,卻絕非是一個天氣原因所能遮蓋。是技術問題,還是調度問題,或者說高鐵本身隱伏的安全問題,乃至事故發生后的搶救常識性錯誤?毫無疑問,一次事故引發的民意狂潮已經席卷而來,這并不是鐵道部過去數十年里所遇到的第一次爭議,但絕對是最難以脫身的一次。 爭議不會帶來功績,但如果過去的每一次質疑都曾得到傾聽和反思,也許我們今天所付出的代價,便無須如此之大。是時候讓我們重返問題的盡頭,并厘清來路。 |
|
||
|